赤峰全民健身-- 与您一起运动。
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提出,营造重视体育、支持体育、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,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。把增强人民体质、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。意见明确,到2025年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,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,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,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。
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,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,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到2010年,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(1995—2010年)》规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。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,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》、《全民健身条例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制定全民健身计划(2011—2015年)。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: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,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,身体素质明显提高,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,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。
《意见》明确了六方面任务
创新体制机制,简政放权,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,推动职业体育改革,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。
培育多元市场主体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,引导企业做强做精,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。
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,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,挖掘体育产业潜力,培育消费热点。
促进体育与旅游、传媒、会展等业态融合发展,鼓励康体结合,支持金融、地产、交通、信息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。
丰富市场供给,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,发展健身休闲项目,丰富体育赛事活动。
营造健身氛围,倡导健康生活,实行工间、课间健身制度,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,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。
《意见》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支持举措
大力吸引社会投资,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,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。
完善健身消费政策,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,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群众健身。
完善税费价格调整,在所得税、营业税、房产税、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水电气热价格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。
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,加强社区群众健身设施配建和改造,落实体育设施用地政策。
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,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,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。
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,加强体育品牌建设,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。
优化市场化境,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,放宽转播权限制,完善安保服务标准。
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
现状长期以来,国内大量的体育场馆是为满足高水平竞赛而建,不少场馆在举办完赛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闲置。据粗略调查统计,全国有6000多个大型体育场馆,数量明显不足,定位于为大众健身服务的中小型场馆设施缺口更大。
亮点意见指出,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、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,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。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,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%。
点评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:一个城市大型场馆不宜多,应该更多建一些老百姓身边的中小型场馆。公众真正需要的是深入社区的运动场所,设施规格不用很高,满足基本的健身锻炼需求即可。
实行工间、课间健身制度
现状2009年实施的《全民健身条例》规定,国家机关、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工间操,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。然而,现在很多单位并没有安排工间操时间,有的单位只在固定时间播放广播体操音乐,实际参加的人并不多。一些学校把体育课、课间操、体育项目活动加在一起算平均值,勉强符合“每天1小时”要求。
亮点意见指出,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、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、课间健身制度等,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。
对此,我院积极参与全民健身,我院员工将自动自发参与到各个体育场的活动中。共同促进《意见》达成。